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股票配资服务中心
96岁时,陈司寇选择拒绝抢救,拒绝进食,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,四天内完成自我断绝生命的决定。这一举动,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,成为伦理与生命选择的重大争议话题。她留给世人的最后话语,是三句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话,直接触动了人们对死亡和尊严的深刻思考。
这不是一篇小说,而是陈司寇的真实人生结局。
1921年,陈司寇出生在江苏常州。当时家境贫寒,连满月酒都未曾举行。她五岁丧母,父亲长期在外做长工,便将她寄养在姑姑家中。家里人觉得女孩无用,甚至有劝告姑姑送她去学些家务活算了,毕竟“女孩子迟早会嫁人。”但她心里始终牢记着一个想法:即使如此,她也要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85%年仅十岁时,陈司寇便在附近的杂货铺里帮工,赚取学费。那时,她用从工作中赚来的零钱购买书本和蜡笔,晚上借邻居的煤油灯,在灶台旁努力读书。老师曾惊叹她的记忆力惊人,甚至能一遍就背下《离骚》。她凭借顽强的毅力,通过自学完成初中的学业。后来,她以借读生的身份考入了常州女中,家里为此背负了三个月的口粮。
17岁那年,她从常州走到南京,转乘三次火车,只为参加北京大学的招生考试。她曾说:“我不想一辈子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。”最终,她考入了当时迁往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,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,昆明成为了少数能够安稳学习的地方。尽管物资匮乏,陈司寇还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完成了她的大学学业。
在西南联大,她认识了赵宝煦,一个高大且沉默寡言的政治系学生,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激发了他们深刻的思想交流。他们互相探讨哲学与文学,三年的通信中,双方收获了深厚的感情和思想的碰撞。赵宝煦带她听闻一多讲解《屈原》,她则向他介绍康德的《实践理性批判》。这段时间,成了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。
抗战胜利后,两人共同北上,在北京结婚。赵宝煦进入北大任教,而陈司寇则开始在101中学教授哲学。生活虽然艰苦,夫妻俩却彼此扶持。没有蜜月,因为物资紧张,他们只能住在北大的一个半地下室。尽管冬天的煤烟呛得让她直咳,但她依然觉得,这已是她此生最温暖的栖身之所。
岁月流转,赵宝煦和陈司寇的婚姻也经历了最贫困的时光。没有孩子的他们,曾一度仅靠北大食堂的剩菜度日。然而,他们依然坚守各自的教学岗位,勤勤恳恳地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进入60年代末期,夫妻俩都暂时从教学岗位上退下,专注于编写内部教材和翻译西方哲学经典。赵宝煦翻译哈耶克,而陈司寇则重读《易经》,深入探索其中的奥义。
2012年,赵宝煦在89岁时被诊断出胃癌,医生建议采取保守治疗,但癌细胞扩散极快,他一度无法进食。一个月后,他在北京医院去世。临终时,他低声说道:“我知道她会活得比我久,因为她早有准备。”
赵宝煦去世后的日子里,陈司寇在悲痛中坚持了自己的节奏。她回到家,默默喝了碗热汤,随即拿起赵宝煦未完成的《现代国家论》草稿,继续誊抄。她从不急于表达情感,而是将一切内心的挣扎与情感通过文字和行动来延续。
2015年,94岁的陈司寇独居在北京海淀的一套老房子里。春天体检时,她发现自己右肾有肿瘤,医生建议手术,但她果断拒绝:“年纪这么大了,手术不过是折磨。”她选择不进行任何治疗,只是调整饮食,改为素食,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散步,保持读书和写字的生活习惯。邻居们惊叹她比年轻人还要硬朗,陈司寇只淡淡一笑:“我不想麻烦别人。”
2017年4月,她不慎摔倒,右腿肿胀,走路开始拖步。医生诊断癌细胞可能已经扩散,但她没有为此感到惊慌。她打电话给女儿,简洁地说道:“我不想抢救,我也不会拖太久。”几个月后,寒意渐浓,陈司寇写下了自己的遗书,简短却坚定:“撬开我的嘴,我也不吃;要走得快一点,减少痛苦,不给你们添麻烦。”10月17日,她开始绝食,前三天只喝水,第五天断水。
这四天,陈司寇安静地躺在床上,没有人催促,也没有任何外界干扰。10月25日凌晨,她在女儿的陪伴下安然去世,房间里没有抢救设备,没有氧气瓶,只有她爱读的《易经》、赵宝煦的《政治自由的逻辑》和一本空白的日记本。火化当天,女儿穿着她年轻时的呢子大衣,将骨灰安放在青花瓷罐中,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形式的告别或讣告,她生前曾说:“我的死不需要证明存在。”
陈司寇的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。她的选择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,认为这是她对生命的最终掌控,是尊严的体现。有人说她是有准备的、理智的选择,拒绝无意义的治疗,是对自我生命的负责任。
然而,反对的声音也同样激烈。有些人认为她的选择过于极端,担心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老年人的医疗选择。有人在背后悄悄议论,认为“尊严死”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奢侈,尤其是普通的病床上,往往没有人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与照顾。
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于“尊严死”的广泛讨论,也暴露了中国在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方面的法律空白。2020年,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.9亿,社会养老压力愈加严重。陈司寇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她对生命质量的坚持,也让公众对死亡的尊严与活着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。
陈司寇的死,带给了社会深刻的启示:人们应更注重尊严死的法律保障,完善临终关怀服务。而她一生中坚守的原则——“活得有尊严,活得有节奏”——将继续影响后人的思考与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