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瑗,钱钟书和杨绛的独生女配资知识信息服务,生于1937年5月19日,地点是英国的牛津。那时,她的父母都在牛津大学深造,书香萦绕着这个家庭,钱瑗从小便沉浸在这浓厚的学术氛围中。她的父亲钱钟书是中国文学界的巨擘,以《围城》著称;而她的母亲杨绛,也是才女,才情横溢,翻译与写作都非常出色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钱瑗从小就显得非常聪慧,常常被夸赞为“过目不忘”。她的祖父钱基博称她为“读书种子”,这也预示着她的才华和未来。
1955年,钱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,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,随后她又转教英语,成为一名教授,并且培养了许多博士生。她工作非常认真,教学也颇有特色,深受学生们喜爱。她开创了“实用外语文体学”,推动了中英合作项目,并且多次获得教学奖项,包括1989年的优秀教学成果奖、1990年的优秀教学管理奖、以及1995年的优秀教材奖。她上课风格独特,总能用生动有趣的例句吸引学生,课堂气氛轻松愉快。她自己则是一个非常刻苦的教师,经常泡在图书馆备课,手里捧着一堆书,满头大汗。
在事业上有成的同时,钱瑗的家庭生活也颇为丰富多彩。她曾结过两次婚,第一次是1968年,丈夫是北师大的校友王德一。王德一是个老实憨厚的男人,不仅与钱钟书和杨绛关系很好,杨绛还曾给他理过头发。钱钟书也认为他是个可靠的好人。可是,这段婚姻并未维持多久,王德一在1970年因被冤枉与“炮打林副统帅”事件相关而遭受迫害,最终选择在隔离室里自杀。当钱瑗得知消息时,她匆忙赶到现场,捡起掉落的几本书,回到娘家,整个人如同失去灵魂般。那时她的心情极度低落,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摧毁了。
展开剩余71%1973年,钱瑗与建筑设备专家杨伟成再婚。杨伟成带着两个孩子,其中一个儿子叫杨宏建。刚开始,杨宏建对这个新来的继母并不友好,甚至有些排斥。但钱瑗并没有急于取悦他,而是通过真心付出,逐渐打动了这个孩子。周末时,钱瑗经常带着糖果和书回家,和孩子们一起聊他们喜欢的连环画,甚至亲自教杨宏建英语,一遍又一遍,直到他能够背下单词。她那股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劲头,确实让人佩服。钱钟书曾说,她的这股韧劲正像外公杨荫杭。最终,这个家变得非常和谐,钱瑗也成为了家庭中的顶梁柱。
然而,钱瑗的身体并没有一直保持健康。1995年春,她开始出现咳嗽和嗓子痛的症状,最初她并未在意,认为只是些小病小痛。渐渐地,她的腰部开始出现剧烈的疼痛,甚至站不住了。她只好买些止痛药自行缓解。直到有一天早上,起床时腰痛让她摔倒,冷汗直冒,她才意识到问题严重。医生检查后发现,她得了骨结核并且已经进入肺癌晚期,癌细胞已扩散至脊椎,肺部积水严重,无法治愈。虽然化疗无效,肺功能日益衰退,但她仍然坚持着。她脊椎的骨头脆弱得几乎不能动弹,一点碰撞便可能骨折。即便如此,她仍忍着剧痛,毫不呻吟,默默地承受一切。护士为她换药时,她紧握拳头,却不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。
1996年1月,钱瑗住进了北京温泉胸科医院,病房里充斥着氧气机的嗡嗡声。尽管她的身体虚弱,依旧有些执着,她还想着为《我们仨》做些工作,几篇手稿被她写出来,字迹歪斜,手也开始颤抖。直到1997年2月底,她终于无法再写下去,杨绛劝她休息,但钱瑗始终未曾松懈。3月初,她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了,便表示想见母亲。杨绛赶到医院,握住她的手,钱瑗低声说:“累了,想睡了。”3月4日,钱瑗安静地去世了,没经历过太多的痛苦。
钱瑗去世后,杨绛忍着心中的悲痛去看钱钟书。那时,钱钟书因肺炎住院,已经消瘦得只剩皮包骨。杨绛担心他承受不起失去女儿的打击,所以从未告诉他钱瑗的去世,只是编造了一个假象,说钱瑗在养病,身体恢复得不错。钱钟书看了信之后没有多问,但杨绛知道他心里一定有所察觉,因为钱瑗已经很久没有来看他了。
3月12日,钱钟书突然从昏迷中醒来,用沙哑的声音喊道:“阿圆,转去自己家!”杨绛一愣,连忙告诉他阿圆已经回家了。钱钟书眼角流下泪水,指尖轻微动了动,随即再度昏迷。这一幕令人感动不已,父女之间那深厚的感情,无需多言,便可感受到。
杨绛在《我们仨》中写道:“阿瑗是我平生唯一的杰作。”尽管失去了最亲爱的女儿,但她始终没有垮掉,依旧照顾钱钟书,直到他于1998年12月19日去世,享年88岁。杨绛忍着痛苦,送钱钟书最后一程。她站在火化炉旁,眼泪无声滑落。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她,一人独自承担了所有。
尽管失去了挚爱,杨绛依然没有放弃自己,年老时她整理了钱钟书的遗稿,出版了《钱锺书集》,并捐出《我们仨》的版税,设立了“好读书”奖学金,帮助清华大学的贫困学生。她活到了2016年,享年105岁,是真正了不起的老人。
钱瑗去世后,北师大的师生为她设立了纪念碑,校园内雪松旁摆满了花。杨绛原本不打算留下钱瑗的骨灰,也不希望举行任何形式的仪式,但师生们的坚持让她同意了。2005年,钱瑗的学生张仁强捐赠100万港币,设立了“钱瑗教育基金”,每年评选“优秀教师奖”,传承她的教育精神。
钱瑗的生命虽然短暂,但却充实、丰富,深深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。她的教育精神依然在北师大发光发热。她的一生配资知识信息服务,无论在学术、家庭还是社会中,始终展现出不屈的精神和深深的爱。她的教育理念和她给家庭带来的温暖,永远铭刻在那些爱她的人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